九月海子原文(赏析——海子的《九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4 10:10:15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1986年作

作者: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安徽省安庆人,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8岁开始诗歌创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先不谈这首诗,简单谈下我对诗歌的理解。

1、合格的诗歌,往往从生命意味出发,用来表达人(生命)的情绪、感悟,分为喜悦、悲伤、无望、麻木、感叹等。在文字构架上,主要由实物(人和物)、动作(包括想象)、空间、时间,进行组合和穿插。文字内容上,有的诗逻辑流畅,用词优美,选材与布局精巧,意境直白;有的诗结构跳跃,语句间看似没有逻辑,此类重在意境和言外之意。

2、诗歌往往字数较少,相对直白的记叙文,隐藏有不少言外之意。诗人目的是,将抽象的思绪借用直白的形象示人,就像让人吃了牛肉干回味许久,或呈上愉悦与痛楚的美感。

3、在诗句的赏析方面,个人认为首先要基于字面的直接阐述,然后再结合全篇参感字面外诗人的意思和意境,最终达到还原诗人那一刻的真实心境。我所看到的一些诗句赏析,存在过度的抽象解读。结果,诗句被解读成各种高深逻辑和理论,就是无关风月。我们试想下,诗人从单纯的情感出发,手拿缰绳一骑千里,何等痛快。拿着计算器和逻辑学,挣扎出来的文字,看不见生命的鲜活力,更不是诗。而凑字数过度讲虚无的解读者,只是在将逻辑学包装成抽象的空洞,只听见他自己的无痛呻吟。

4、再有意境的诗句,表达内容也是有限的,这才让我们能看到属于诗人内心的一隅。


赏析开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关于目击是谁在目击,结合全文是第一视角,所以我认为是作者在想象自己目击,至于目击的宾语,有人说是野花而不是众神死亡。神是没有死亡的,但开篇说众神死亡,我这样解读下,连众神都熬不过岁月而死去,孤独的野花是他们的坟头祭奠。我觉得,如果是作者想象自己目击了众神的死亡,能引起另一层悠远意境,诗句的不明确指代的含糊处理或歧义的做法,能扩展遐想,是作诗的常用手法。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时常代表梦想和神往的生活,梦想实在遥不可及,让人绝望。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这里是第一视角,想象自己在弹琴,悲情而绝望。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梦想遥不可及,但梦想的事物本不该流浪天外,得不到的美好事物也希望它能结束流浪有个家。诗人尽管绝望,内心还是柔软的。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有人解读为马头琴,还是较合情理,能应和我的琴声。马头琴也叫马尾胡琴,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声音。叫木头的是琴身,叫马尾可能是琴弓。但是我要阐述下(个人认为的)这句的美感,木头是死树的,马尾是死的,死掉的物件在演奏生命的歌(即使是悲凉的歌)。画面出现3个孤独的人,诗人、琴身、琴弓。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世间很多梦想一定是实现不了,但是梦想确实是个凄美的货,诗人远远地祭奠。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遥远的明月一直孤独活着,默默目击千年来埋葬了无数梦想的清远之地。

只身打马过草原。好的诗,往往有个绝妙而短促的收尾。孤身一人,离开梦想的地方。其实他始终没有遇到梦想,遇到梦想也是想象中的凄美场景。换成第一人称描述,梦想不属于我,我也不用强求,就当我曾经到达过梦想的地方,梦想着过地此地一游。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最后回到诗名,九月的西部草原开始转凉入秋,万物开始向衰,恰是愁思生发的季节。


细品这首诗,我们会发现一个突兀的问题,众神、远方的风、草原,是如何揉捏到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这句诗的主角是谁?我觉得众神、远方的风都是梦想的化身,草原是梦想的家也是梦想的埋葬地。有人品读为,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将诗人虚无的意境,扩大到宇宙与哲学思考的高度。我觉得不太符合海子的个性,也神话了至死只有25年人生阅历的“神童”。我觉得,他想要抒发的是他真实的感受和处境,并非脱离自我纯粹思考人类的哲学意义。

结合我们能找到的他的照片,穿着邋遢,胡子拉碴,家境贫寒。整首诗,我更倾向,归结于22岁少年的烦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