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暖菇包,浓浓春味道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31 08:23:22    

清明节。

这一天,在祭祀完祖先后,人们走在田野中、河洲上,可以看到点点鲜绿搭配嫩黄,那是春的颜色。福建泰宁的人们,将这绿色做成一种名叫“暖菇包”的美食。也许,从名字听起来不知为何物。但其实“暖菇”是泰宁的方言,用普通话来说是“鼠曲草”,也叫“佛耳草”。

暖菇包

关于泰宁人为何要吃“暖菇包”,有这样一个传说。

在北宋年代,居住于北方雁门的童家族人,由于受不了连年的战乱,逃生到南方来找一块净土,繁衍生息。全族人也不知行了多远,走了多久,个个精疲力竭,缺钱断粮。眼看全族人就要灭亡了,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好心的村庄,一族好心的村民救童族于危难,给饥肠辘辘的童家族人吃了这种暖菇包子,还送了许多让童家族人带在路上吃。

由于这种暖菇包子是用鼠曲草干粉做成,不仅菜、糍相配,吃了香甜可口,还有化痰、止咳、定喘之功效,而且很容易加热,只要在火上烤热就可以食用。靠着这些暖菇包子,童家族人在农历二月初四,来到了现位于泰宁县朱口镇的龙湖村安家扎寨,繁衍后代。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几年后,丰衣足食的童家后人,因无法直接报答好心村庄的村民们,便立下村规,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四,全村各家都要做暖菇包子以示感谢。这一日,只要有人来家中做客,都要热情相迎,备好足够的暖菇包,让他们吃好喝好。离开时候,还要让他们带上几个暖菇包子,以便饥饿时慢慢享用,以此行动来报答救命之恩,并将这一习俗流传至今。除了在二月初四外,在清明节前,泰宁的家家户户也会动手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

农家做的暖菇包

说到做法,暖菇包的做法和包子有相似之处。

首先是采鼠曲草。对于泰宁人而言,这是最为欢快的时光。清明前,泰宁的春风春雨滋润着荒芜了一个冬天的田野,浇灌着鼠曲草的成长。那田埂间一丛丛毛茸茸的小草,顶着一朵小黄花,这就是鼠曲草,性味甘,芳香扑鼻,是制作暖菇包子的原料,也是泰宁人的宝。

鼠曲草

回到家后,家家户户将采来的鼠曲草洗净、晒去水分,用石磨碾碎,再拌入事先磨碎的糯米粉和大米粉,搅拌均匀,不稀不硬,放在手心刚好可以揉成饼状,这就是暖菇包的皮。

晒干的鼠曲草

接下来准备馅儿。暖菇包的馅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菜馅,也就是咸的,通常是由腊肉、春笋、香菇、豆腐等混炒组成;另一种是甜馅,主要原料是红米豆、红糖。

菜陷

甜陷

然后,最考验技术的步骤来啦!老乡们将面团搓成比拇指大些的柱状,用双手捏成凹形,如谷斗,再往内填入馅料,封好口,状如弯月,又似元宝。最后放入用松针或者阙叶类铺好了的蒸笼中,蒸熟即可食用。暖菇包子有多种形状,比如菜馅的是长形,甜馅的是圆形,以便区分。

放入蒸笼中

刚出锅的暖菇包,白里透绿,油软滑润,清香扑鼻,诱人嘴馋。一个个热腾腾的包子,闻起来具有特殊的清草叶的香味,再加上糍粑特有的粘性与馅混合在一起,一口咬下去,油而不腻,口味独特,那种别致的食感还真难用语言描绘出来,只是吸引着人吃了一个还想接着吃第二个、第三个……

暖菇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