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作为“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所称颂,它坚韧不拔,屹立山巅,任凭风霜雨雪,都岿然不动。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1.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饮酒·青松在东园
东晋·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退之时,诗人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掩没了它挺秀而美丽的身姿。冬天严霜降临,百草凋零,青松挺拔、常青的身姿就出现在世人面前。
倘若松树连成林,反倒不为人所留意,唯独只有一株孤松独立于世,众人方才称奇。我把酒壶挂在那松枝上,一边饮酒一边向远处眺望。人生短暂如同梦幻,何必将自己束缚于世俗的尘网中。
2.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南轩松
唐·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松树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视为高洁、坚韧、傲骨的象征。李白以孤松自况,表达他的人生态度。
南轩有一棵孤独的松树,枝叶繁茂,层层叠叠。它终日潇洒地摇曳着,伴随着不断吹来的清风。
在树荫下,生出了苍翠的苔藓,呈现出一片碧绿的色彩。秋天的烟雾将它染成了深色,更显得这棵松树的古朴和庄重。诗人李白感叹着,何时这棵松树能够冲破云霄,直上数千尺的高空,展现出它的雄伟和壮丽。
诗中的南轩松,不畏清寒,不惧寂寞,顽强生长,展现出了松树的独特性格和品质,也暗喻李白对崇高理想,远大抱负的追求,以及自己坚韧、傲骨、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九华山叟, 唐末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出生微寒,中年才考中进士,但并未获得实际官职,只得带着愤懑回到家乡,后在唐末郁郁不得志中病逝。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默默无闻地长在深草丛中,人们并不关注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已经比周围的野草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诗人托物讽喻,借此表达了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的坚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抒发出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这首诗所蕴含丰富的哲理: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
有时候我们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关注,这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终有崭露头角的一天。
4.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186-217),东汉末东平国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
这是刘桢赠给其堂弟的咏松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屹立不倒,经严寒而不凋零。勉励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也表达了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高山上的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狂风呼啸。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尽管满天冰霜猛烈急骤,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松树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不畏严寒,不惧风雨,不屈不挠,傲然挺立,毫不退缩,这便是松树的精神。
5.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题小松
唐·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被广为传诵。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困顿不得志,壮志难酬,于是写下这首诗,借小松抒发自己的傲然和高洁。
我怜爱庭院中那孤傲挺拔的小松,枝叶细小树荫清淡,带来满座清风。尽管在盛开之时,它不曾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经过霜雪的洗礼,它依然青翠挺拔,郁郁葱葱。
四季更替,枯荣变换,它却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终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
这首诗语言清新隽永,意境深远。只有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人和物,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美丽。而那些只顾眼前名利的人,最终只会像秋天的落叶一样,随风飘散,化为虚无。
6.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咏寒松
南朝梁·范云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范云,字彦龙(公元451年-公元503年),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竟陵八友”之一。
青松在风雪中傲然独立,历经千年的风霜,依然青翠如初,不屈不挠。它的修直与密叶,展现了青松的优雅之姿。面对风雪岿然不动的巍然,那稳若磐石的坚毅,正是范云理想人格的象征。
参天的寒松用修长的枝条拂开了云层,茂密的树叶遮住了天空。我在凌厉的寒风中知晓了松树不屈的气节,我在厚厚的积雪下见证了松树高尚的品质。
整首诗语言简练、质朴自然,通过写松树的挺拔坚强,不为厉风暴雪所屈,凛然贞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伟岸不屈品质的崇敬和追求。
7.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赠王桂阳
南北朝·吴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均出身寒贱,好学有俊才。其诗文受到沈约称赞,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王桂阳,即桂阳郡太守。吴均曾经一度依附于他,但未受器重,后来便离他而去。这是吴均的自荐之作。
一棵幼小的松树,刚刚破土而出,就被埋没在丛生的杂草里。人们无法窥见它那笼聚云气的高远志向,又怎么能知道它拥有不畏霜雪的铮铮傲骨呢?
幼松的枝干柔弱,随时可能遭受摧残,纤细的茎叶容易受到轻藐欺凌。当幼松一旦长成参天大树,为你挡风遮雨,庇护众生。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句句写松,句句又与人有关。诗人以小松弱小,易被摧残,比喻自己地位低下,不受器重;借松“笼云心”“负霜骨”的性格,表明自己怀有壮志,却不为人知,以松树长大后可以“覆明月”,表明自己一朝成材,便可为君效力。全诗情意委婉,笔意含蓄。
8.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字文山,他极有诗才,《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李群玉的书院中刚刚移栽了两棵小松树,诗人乘兴而为作此诗。
书院中的两棵小松树,为这处普通的小院增添了一种幽静和清雅的色彩。小松树长出一簇簇稚嫩而翠绿的枝叶,树皮呈现如鳞般的花纹。从此以后,静静的窗边便有了小松细微的韵律,如古琴般悦耳,读书之余增添了一份美妙旋律。
小松虽然身处尘世之中,却带着一种超脱和清雅的美感。“秋烟”来形容松树的细小和柔弱,用“二尺鳞”来形容松树的皮纹,形象而生动。
这首诗咏松诗,从色(幽色)、形(秋烟、二尺鳞)、声(细韵)三方面,突出小松虽然身处尘世之中,却带着一种超脱和清雅的美感,别致传神,别具韵味,同时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