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偈语,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故事,因为大多数偈语都与故事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先哲大多喜欢讲故事,善于讲故事。先秦诸子,无论是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孔子、孟子,还是法家的商鞅、韩非,名家的惠施、公孙龙,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我们今天读到的《老子》《庄子》《论语》《孟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古籍,都有许多妙趣横生、充满哲理的故事。
东方人好像都爱讲故事、听故事。如在印度,《故事海》是家喻户晓的书籍。阿拉伯的《天方夜谭》更是闻名遐迩,风行世界。
释迦牟尼是最善于讲故事的哲人。翻开一部部佛经,他总是一团和气地在说话,说着信徒们所熟悉、所爱听的事物;尽管他是在说教,但并不枯燥,从不板着脸教训人。为了使众人便于理解,他的说教总是夹着神话、传说、故事、寓言,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他以寓言故事为“喻体”,以教义思想为“喻依”,从容不迫地阐述佛法。这些故事除散见于各部佛经外,有的是专讲故事的,如《百喻经》,就有九十八个譬喻故事。这些故事都很生动,佳喻迭出,回味无穷,能使人怡情益智。释迦牟尼说故事,有一个特点,大多用偈语来概括、总结,阐发要说的道理。有些偈语,则出自故事中主人公之口,语言生动、凝炼,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释迦牟尼宣传佛法的形式,都是口授身传,没有用文字固定下来,佛门弟子奉持佛法,也就要各禀师说。释迦尼涅槃(nièpán)后,弟子们为了不使佛教教义散佚,也为了防止外道异说渗入佛法,便有了结集佛典之举。印度民族惯于口头秘传,他们有极强的记忆力。所谓“结集”,据说是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背诵释迦牟尼在世时所说的法,由“持戒第一”的优婆离诵出释迦牟尼制定的僧团戒律。第一次所结集的佛经,以答问的形式,将释迦牟尼的说教编成简短的韵文,让佛门弟子便于背诵。相传鸠摩罗什天资聪明,一天能背熟一千首偈语。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偈语是根据说法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它的形式基本与诗歌相同。唐代拾得和尚就曾这样说:“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