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经济体处于何种规模报酬状态,均会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相较于处于相对稳定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具有要素流失或负向冲击的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而言,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的增长效应分析,更能够解构由不同类型分工以及在匹配、共享与学习作用机制的传导下,空间层面形成的效率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同时,市场边界问题也是影响规模报酬选择的重要因素,基于分工的专业化过程是以报酬递增为驱动的,伴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利润水平增加,此时并不能确定最优的产出规模,这一规模是由市场范围确定的,在此情形下,各经济主体具有扩大市场范围,在区域内形成空间集聚的自发动力,而完全竞争市场则与此不同,传统上通常假定规模报酬递减,这也是其能够确定唯一且最优均衡点的数理基础,报酬递增条件形成的则可能为次优或多重均衡。
一、规模报酬对经济增长空间分异影响的机制分析
1. 产业层面
基于分工格局下的产业发展兼具专业化演进与本地市场效应的双重属性,然而伴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产业之间形成关联的选择更加多元,此时多样化与区域市场效应也将逐渐显现。对于城市层面产业的发展应当遵循专业化还是多样化原则,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二者不能同时最大化,但专业化和多样化在城市产业发展中均被认可具有积极作用。
因而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也需划分为两条路径展开分析。一是对于产业层面的专业化与本地市场效应,规模报酬水平的提高,不仅扩大了要素资源的积累,而且对于在本地市场具有前后相关联的产业而言,加强了其中间产品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演进的强化,而这一经济活动过程最终所表现出的将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出规模的提升以及相关产业产值的增长,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成了有力促进。
专业化发展的持续演进,将提高该产业同相近产业在技术、资本或高质量劳动要素资源的竞争优势,提高进入壁垒,并从潜在垄断逐渐形成垄断竞争格局。与此同时,这一经济过程同样包含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具有高效率、高增速与高产值的产业对于本地经济的增长具有驱动作用。
伴随着产值的提升将具备成为本地经济主导产业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于该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形或无形地给予要素资源使用、研发成本补贴、税收减免优惠等经济政策,一方面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值水平,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支持产业发展,固化其本地发展并辐射至相关联产业,形成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
此外,产业层面的专业化与本地市场效应对于该地区经济的“短板效应”表现为:中观层面,市场边界的限制使其中间产品具有难以获得最低成本的可能性,同时需要将研发创新等环节内生化,劳动力及资本要素的使用受地理因素影响具有规模限制,产业层面的产出效率并未实现完全的最大化,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也不具有稳定的持续性;
同样,这一经济过程包含着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即区域经济的增长将有助于集聚空间的发展,同时在空间层面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以助力规模报酬递增产业的稳定发展;集聚效应的显现也将进一步拓展市场范围,将区域内部的产业竞争扩展至区域间的市场关联,在吸收引进和外溢转移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撑。
而产业层面的多样化与区域市场效应对于区域经济的“隐性风险”在于:由报酬递增引致的产业集聚及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会形成与空间集聚相对的空间分化,即集聚地区的高效率与边缘地区的低效率,而针对区域内部的不平衡发展格局,如果能够实现以产业链、供应链联结的有效分工格局,则有助于区域经济整体持续增长;
但如果区域经济内部的分化程度过大、仅具有单一的集聚中心加之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形成激烈的产业竞争,由于区域整体层面产业结构的竞争性相对较弱,进出壁垒较低,产业多样化将难以确保区域内部具有稳定比较优势的主导或支柱产业以及避免产业向区域外部转移情况的发生,此时产业拥挤效应显著,将有可能抑制区域经济的正向增长。
2. 空间层面
无论城市规模的大小,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城市无法封闭式地拘泥于“自给自足”,而需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其他城市形成经济关联,地理因素形成的城市相邻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关联范围的扩大将引致区域经济的出现。
由于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因而区域经济的范围不会无限扩大,在一定空间范围逐渐固化形成过程中,加之共享机制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作用,区域内的增长极率先确立,在辐射作用的影响下,区域内由单极向多极演进的格局或将形成。极化效应的存在是规模报酬递增和效率集聚的产物,对于区域整体层面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因而规模报酬在空间层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需要划分为单极化与多极化两种形式展开分析。
一是空间层面的单极化,规模报酬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发挥,形成效率集聚的再强化,构成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中心,而且将引致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持续深化,在学习、共享、匹配机制的作用下,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流入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乃至技术壁垒的形成,巩固其增长极的增长效率领先优势,同时进一步扩大增长规模,固化其在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增长极的出现有助于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产业互补的分工合作,搭建起区域内部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由增长极充分发挥其要素资源禀赋,完成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由区域内其他城市进行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以效率梯度促进分工深化和产业合作;
一是区域内部较强的极化效应加之城市间或省际间显著市场壁垒的存在,将持续固化单一增长极的区域经济演进格局,而这不利于区域内部各省份的协调发展,从而引致区域内经济增长效率和增长规模差距的持续扩大,经济增长的“马太效应”将制约区域整体层面效率的提升和规模的增长。
二是如果区域内的单一增长极难以形成技术进步或持续的增长动力,区域内其他城市将有可能因技术锁定而形成“低端”徘徊,导致区域整体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此情况下,区域内部其他城市又未能形成增长“接力”,则较难依靠区域自身增长动力而形成跨越式演进,区域间的增长效率和增长规模差距也将加剧。
三是空间层面的多极化,伴随着规模报酬水平的提高,区域内部的单一增长极率先实现,所确立的要素资源和技术水平的优势在分工合作等前后向关联过程中会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一方面能够促进区域内部各城市主体依据自身比较优势逐渐明晰相应的分工定位、有针对性地持续推进分工深化、提升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另一方面单一增长极的技术外溢有助于其他城市以较低成本和较短时间实现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提升其生产效率,与增长极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当区域内除单一增长极的其他城市依靠产业链合作和技术引进转化为自身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将使其摆脱价值链分工的“低端”锁定而实现生产环节上的跃迁,并进一步在分工深化、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提升的作用下强化本地的效率集聚;
当各地方政府基于经济增长具有产业结构演进的内生动力时,通常会以产业政策等形式支持具有效率提高和集聚效应产业的发展,为其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持续进行以及效率集聚的再强化提供政策支持,此时区域内部新的增长极将逐渐形成。
上述经济过程在区域内部的多次产生,将形成区域内经济增长的多极化格局,协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层面的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大。多极化增长格局的演进对于区域整体层面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
与单一增长极所能够确立的自身要素禀赋优势或技术壁垒较高不同,“后发”形成的区域内部的增长极是否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区域内其他城市增长效率的提升与集聚的形成既可能来源于区域内部的产业链合作,也可能是跨区域形成的产业互补,因而其自身专业化演进的方向具有一致的可能性。
如果区域内部各增长极虽然已具备较高的增长效率,但因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存在相互的比较优势乃至绝对优势,无法在区域内部形成差异化演进,那么对于经济区域整体层面而言,其效率提升和规模增长也将因此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