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阳区“南平市高铁站”乘坐动车前往延平区,约半小时左右到达,中途会经过建瓯市(此行因时间关系没能去这个重要地点探寻)。延平高铁站,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安济村,地处延平城区东边15公里,2015年开通,为合(肥)福(州)与南(平)龙(岩)两条高铁的交汇站点。原称“南平北站”,因方位易导致误差,2019年更改现名。
站房背靠大山,相融映衬。
延平是一座山城,城区主体位于建溪、沙溪融汇形成闽江干流的山坡上,四周峰丘环绕,城市肌理在狭长陡峭的河谷中延展,空间形态鳞次栉比,错落层叠。
地处沙溪河畔的延平城区南组团(图左,水南桥—九峰索桥的江滨中路段)
本期上篇图文曾有过介绍:从唐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延平军、领南平等县开始,便奠定了南平作为古代州府与现代地市政区的基础条件。之后五代设剑州,北宋改南剑州,元代改延平路,明代改延平府等建置,都遵循了这一沿革。进而取代建瓯(建宁府治)成为闽北区域中心城市。
建溪、沙溪融汇形成闽江干流的河口处,山城格局,精彩彰显。
位于三江口融汇处的“双剑化龙”雕塑,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此为南平市标。“双剑化龙”源于一段民间传说,故事背景发生在西晋末年,最早出自《晋书.列传.第六章.张华传》(唐代宰相房玄龄 编著),此后屡被各地方史志及辞书收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代名家广为引征,融入诗文词赋,世代相传。故事内容通过南平(延平)山川独特的地域风貌,展示了一幅神奇壮丽的南平(延平)地理人文历史画卷。具体信息读者可以上网搜索了解。
闽江干流下游方向,延平城区东部城市天际线,主要布局为工业项目以及延平东火车站(原南平南站,外洋-南平线与横峰-福州线接驳站,承担延平城区普速客运)。外(洋)南(平)铁路南平闽江特大桥就在前方不远处。
宋代地理文献《方舆胜览》中对“南剑州”的文字记述,时属福建路。五代南唐保大六年(公元948年)以延平军辖境设置“剑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为了区别巴蜀地区的剑州,遂改称闽地“剑州”为“南剑州”,治剑浦县(今南平市延平区)。“双剑化龙”这段典故传说,直接影响了南平的历史地名称谓。
位于延平城区中心八一路与文体路交汇口的体育公园,即市民运动广场。这里有座跨街天桥,可以从更直观的角度拍摄延平山城风貌。这么一看,真还有点重庆渝中区或万州、涪陵、奉节的感觉。
延平城区道路狭窄,房屋密集,道路亦盘旋蜿蜒(如文体路就在盘山)。
原南平市委所在地,位于人民路,又称“市委大院”。院内现存部分留守单位及居民住宅。
延平城区,人民路与八一路的交汇口,人民路地势略高,具有一定落差。正前方最远处的那栋高楼,便是原南平市政府所在地。
延平城区八一路与解放路交汇环岛(转盘)。图右高楼即原来的南平市政府,2020年市府正式北迁建阳武夷新区后,现已入驻延平区政府。图左高楼为汇丰大厦,目前是延平区部分银行金融系统与通讯行业的办公点。
与众多老牌城市一样,市中心都建有通行环岛。虽然延平城地狭路窄,但也能缓解一定交通压力,不过高峰期仍会拥堵。
挂牌办公后的延平区政府新址驻地。
延平城区东山路,一段自上而下的起伏感;延平真可谓“无街不成坡”,以展现山城内部街景视角。正前方那栋高楼,叫做“黄金大厦”,延平区政府原办公驻地,区府迁驻老市府后,延平区委、区人大目前仍在此楼办公。
玉屏山大桥,地处建溪河口、玉屏山下,连接了延平中心城区与东部工业组团。
站在玉屏山大桥上,眼循建溪流向,远眺三江河口以及延福门、延寿门两座码头。图右是延平城区核心组团。
延平老城码头,从北侧建溪畔的小水门,往南经延福门,进抵延寿门,沿河排列,接踵呼应。码头岸线长约1公里,三个门(码头处)均已打造了滨江广场与休闲公园,如今闽江零公里起点即位于延福门广场。延福门码头,古称“延平津”。这里扼控建、沙两河(溪)融汇闽江之节点,衔噤喉水陆,系八闽要会。延平承载着闽江上游与闽北山区的米粮、茶叶、食盐、木料、药材、白糖、山珍、棉布等物资货品到此集散并换乘后,遂通过闽江至福州马尾出海。所以能够想象得到,自唐宋以降,历经明清与民国时期,再到五十年代鹰厦、外福铁路通车之前,延平城作为福建境内重要的水陆码头,可谓千帆舟楫,物贸繁盛,商贾云集,更带动了城市服务业长远发展。宋代延平籍“闽学四贤”之一的杨时(理学家)曾赞曰延平:“山川清明伟丽,为东南之最”。
图中位于延福门码头北侧,玉屏山大桥下的“双溪楼”,建于1994年,现为南平市文化艺术馆。相传双溪楼建在宋代“延平阁”的旧址基础上,古时则号称“闽江第一楼”。旁边延福门城墙两端曾有一副“双溪锁钥,八闽屏藩”的对联。此外1992年延福门码头还发现了一块凿刻于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花岗石“奉宪永禁碑”,碑文字迹描述了延平古城与码头的繁忙热闹景象。
步行九峰索桥跨过沙溪,登上九峰山,鸟瞰延平城区核心风貌。九峰山位于延平城区东侧,三江河口南岸,现为城市绿心公园,市民游览观光之景点,因山体有九个峰丘排列,故名。九峰山屏障延平城区,更是一座军事防御要隘。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建省境内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意在反蒋抗日。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派中央军入闽平定,与十九路军便在九峰山一带发生过激烈战事。南平政协文史资料第六辑有两篇回忆文章《‘闽变’延平攻守战》与《‘闽变’延城见闻》,作者分别为陈长河、郑亨升。
从九峰索桥及水南街修建了廊桥栈道通连九峰山公园,栈道盘绕而上,沿途有多个观景角度。
延平城区延寿楼与江滨中路一段街市。延寿楼紧邻九峰索桥与老码头广场,对应古城延寿门。延寿门城楼也被誉为延平“八闽铜关”的代表性建筑。延寿门城楼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再建,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因延寿门面对九峰山,城楼则一度名曰“九峰楼”,后改现名。延寿楼共有内有四层,作为文物保护一砖一石原地原样整体搬高留存复修,建筑面积3213平方米。下方“延寿门”,高6.72米,初为西门,称“将顺门”;后改称“西水门”,俗称“小南门”或“南门”;后定称“延寿门”至今。门额上嵌一石匾,刻楷书 “延寿”二字,城门基部一石件刻有“元至元三年”字样,少数城砖印有“延郡城砖”楷字,1987年列入南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延寿门城楼原在沙溪河道下游30米处,1990年因配合水口电站建设所需,延寿门迁移到今址。也是延平古城十一座城门中(宋-明代)的仅存者。但现在城楼内部却入驻了酒吧、餐厅、早教等商业经营场所,公共空间遭到私家侵占,实在不应该。
延平城区主干桥梁——剑州大桥,跨行三江河口,构筑延平城市路网通行骨架。剑州大桥主线桥梁全长449米,包括42.5米南平岸引桥、240米主桥及166.5米九峰立交主线桥和91米九峰岸A匝道桥。2006年开工修建,2011年建成通车。
全景视角下的延平城区与建、沙、闽三江河口。还有南平市标——“双剑化龙”雕像以及远处的玉屏山大桥。延平城区受江河切割,城市形态为“三江六岸”格局,并由多座桥梁沟通连接。
在九峰山公园北入口乘坐公交车沿水南街行驶,约1.2公里来到水南火车站。水南火车站,就是以前的南平火车站,1959年随外(洋)福(州)铁路通车而建成运营。普铁年代,这里是南平(延平)城区最主要的铁路客运站点。2006年外福铁路改行终到原横南线南平南站(今延平东站),称“外南铁路”。而途经南平南站(延平东站)的老横南线则统一命名为“峰福铁路”(横峰-武夷山-南平-福州)。
2015年合(肥)福(州)高铁通车,南平进入高铁时代,普速客运逐步减退。2018年南(平)龙(岩)高铁通车,南平由普铁枢纽变成高铁枢纽。2016年1月10日南平火车站停办客运,从开通到停运,承载了南平(延平)市民五十六年的出行功能,2019年更名水南站。目前该站仍办理货运,站房设有货运室与南昌铁路局南平车务段机关办公点,站前为水南公交枢纽站。
来到水南站北侧一座跨线桥上,桥下为站台与股道,远处是外南铁路穿越九峰山的隧道。而这个角度颇有在重庆渝中区铁路坡(王家坡)眺望菜园坝老重庆站与竹木街、兜子背隧道的感觉。
跨越沙溪,连接水南街与延平城区南组团的水南大桥。图左那栋高楼是闽北大饭店,延平城区地标老建筑之一。
站在水南桥上,眼循沙溪流向,眺望延平城区,图右绿心植被处就是九峰山公园,水南街傍依九峰山而行。“山在城中,城在山上”是对延平空间风貌最贴切的诠释,山城名副其实。明代延平籍官员,曾任礼部/工部尚书的刘璋,返乡后所著《延平城》诗文:“突兀孤城石作梯,酒簾摇曳路东西;一番白雨涨溪壑,两岸青山啼竹鸡”。这首诗不仅描述着延平景观,更将南方山青、水秀、竹幽、鸟语的画面感用细腻的文字完美体现了出来。
在闽北大饭店乘坐K3路公交车前往延平西高铁站。延平西站原名南平西站,为南(平)龙(岩)高铁中间站,位于延平城区东边10公里的西芹镇。南平这个城市,自从2014年市政府获批北迁建阳后,又随着高铁开通,火车站命名却一度出现了方位混乱。比如位于南平市(武夷新区)南边、延平城区东南方向,夏道镇安济村的合福/南龙高铁枢纽站最早竟然叫“南平北站”,直到2019年才改称延平站。南平各火车站点具体更改与分布信息可以上网查询。
2005年版《中国地图册.福建省.南平市区分幅》,那个时候市政府驻地在延平区,建阳仍为一座独立县级市(地级南平市代管)。而根据图中要素标注,当年剑州大桥尚未修建,直到6年后才飞跨沙溪。南平火车站(水南站)位居市区南端角落,但那会普铁时代,由鹰厦线外洋站转行前往福州方向的列车都会经停南平。
在南平博物馆偶然看到了一本由当地文史工作者刘光舟先生编写的书籍:《延平三千年》。本书类型属文史散文集,讲述了延平地区(南平市)三千年以来的历史。细节内容以延平(今南平)为中心,辐射闽北及全省,以朝代为纵,以人事为横,描写、评述从先秦到民国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兼顾当地历史文化及民间掌故。作为了解南平历史文化的入门级科普读物确实不错。
书中开篇配图便为一张五十年代的延平城区全景风貌老图。
延平府附郭南平县,位于今南平市延平区(26.644°N, 118.173°E)。面积1.2平方公里,领六县。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南平县并筑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重新筑城,分为“子城”和“大城”。城周围九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宽六尺,雉堞二千四百个;辟开城门十一座。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信国公文天祥筑北门外山上城墙。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改建城墙为今日规模(城门变九座)。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红钱会起事,围攻延平城一周,至福建陆路提督炳文领兵解围。民国八年(1919年)始拆城砖,1935年后大规模拆除城墙,目前存部分北墙墙段。
《延平三千年》书中配套的南平全境舆图以及城池简图。
《延平三千年》书中配套的“延平—邵武—汀州”山川与古道示意图。其中延平与邵武两座城池均位于武夷山麓,闽北河溪深谷间,地势险峻,扼控要隘,固若金汤,民间便有“铁邵武、铜延平”之形容称谓。清代书画家王沄所著《漫逰纪略》载称:“纪城郭
(廓):谚云:‘铜延平,铁邵武’。“予皆登焉。延平城束山腰,城中众岭参差,居民若蜂房”。
2004年版《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标注了延平府与周边区域的物流运输与集散关系。丰富刚需的货品资源通过延平集散、转运,通达五湖四海,促进商贸交流。而对于很多不熟悉的人来说,一提到南平,首先想到就是茶叶。毕竟武夷山区的茶叶确实很知名,且历史悠久,并作为了万里茶道的运输起点。
南平迁府十周年的图文记录到此结束,本期共探寻走访了建阳、延平两座城市,分别为南平市政府新老驻地。虽然2014年已获批南平迁府建阳,但迁驻工作却在2018年才开始启动,2020年正式完成搬迁。